第三章 血液系统疾病
一、缺铁性贫血
[病因]
1、胃酸缺乏(慢性萎缩性胃炎、胃大部切除等);
2、铁丢失过多,如慢性腹泻、慢性失血(月经过多或经期过长、消化道慢性失血等);
3、摄入不足,如儿童生长长期所摄入的食物含铁不足,妇女多次妊娠等。
[临床表现]
1、贫血的一般表现:头晕、头痛、乏力、易倦、心悸、活动后气短、眼花、耳鸣、食欲减退和腹胀等;通常无溶血;
2、口角炎与舌炎,皮肤干燥、角化和萎缩,毛发易折与脱落,指甲不光整、扁平甲、反甲和灰甲等;
3、神经系统方面症状:个别患者表现神经痛(以头痛为主),感觉异常;有的患者有精神、行为方面的异常,例如注意力不集中,情绪易波动(烦躁、易怒或淡漠)、精神迟滞和异食癖(如喜欢吃泥土、指甲、树叶等,是缺铁的特殊症状)等;
4、脾肿大;
5、血常规: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。(RBC男<4.5×1012/L,女<3.5×1012/L;HB男<120g/L,女<110g/L;红细胞形态小于正常)。
我国正常成人:①红细胞数量(RBC)为:男性(4.5-5.5)1012/L,女性(3.5-5.0)×1012/L。
②血红白的数量(Hb)为:男性120-165g/L,女性为110-155g/L。
③白细胞的数量(WBC)为:4.0-10.0×109/L;其中: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约50%-70%,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约1%-4%,淋巴细胞约20%-35%,单核细胞、嗜酸性粒细胞、嗜碱性粒细胞都很少,分别为1%-6%、1%-4%、1%左右。
④血小板的正常数(PLT)为(100-300)×109/L。
[治疗用药]
1、口服补铁剂:硫酸亚铁、富马酸铁、葡萄糖酸铁、琥珀酸亚铁、乳酸亚铁等;
补铁的剂量并非越多越好,补充30mg的铁,吸收量为6mg,补充0.1g的铁,吸收量也只有不足10mg。治疗剂量时副作用较少,补充过量的铁会使副作用加强,表现为恶心、胃部灼热感、上腹部疼痛、腹泻和便秘等症状。应于进餐时或餐后服用铁剂。
2、其他补血药:红桃K、复方阿胶浆、当归补血青、首乌片、补气和血胶囊、新血宝胶囊、血宝肠溶胶囊、维血康液、人参健脾丸等;可与铁剂联用加强补血效果;
3、维生素:维生素C、维生素B6、金施尔康等。
(如果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是正常的,同时如果原有的严重出血已经停止,上述治疗对一般病人的疗效迅速而明显。治疗有效的最早表现是病人自觉症状有所好转。开始治疗后短时期内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升高,常于5-10天间达到高峰,平均6-8%,范围2-16%,二周以后又降至正常范围内,血红蛋白常于治疗开始二周后才逐渐上升。同时食欲进步,体质增强,面色好转,各种症状、体征逐渐减轻以至消失,血象完全恢复正常常需要二个月时间。但即使血红蛋白已完全正常,小剂量铁剂治疗仍继续3-6个月,以补足体内应有的铁贮存量)。
二、地中海贫血
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称为地中海贫血,亦称海洋性盆血,是一种基因缺陷导致珠蛋白合成障碍,引发溶血性贫血的分子遗传病。流行于地中海、热带及亚热带地区。我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属高发区,广东省的发病率达10%。
按合成受阻的珠蛋白不同类型分类,分为α地中海贫血(甲型)和β地中海贫血(乙型)。
[病因]
1、α地中海贫血(甲型)主要为基因缺失致病;
2、β地中海贫血(乙型)主要为基因突变致病;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。
[临床表现]
1、家庭遗传史;
2、出生后不久开始出现进行性贫血(轻型可无贫血),溶血严重时出现黄疸,颅面骨呈特殊面容(头大、眉距增宽、鼻梁低平、颧骨突出)及肝脾肿大,骨质疏松、变形;
3、X线:婴幼儿掌骨、指骨骨髓腔增宽,长骨皮质变薄,以后可见颅骨骨板变薄、颅板间有放射状骨刺。
4、血常规: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,红细胞大小不均,可见异形,靶形红细胞(可有0-66%),网织红细胞增多。
[治疗用药]
1、不能使用含铁药物及进食含铁食物(菠菜、猪肝等);
2、补充叶酸和维生素E;
3、建议到医院治疗。
【鼠标一点做公益】:以上内容来源于微光医疗(www.weiguang.org.cn)欢迎分享,每一次分享就是为公益尽了一份力量!